即使是在“开元盛世”,唐朝也没停了战争。这时的战争基本上都在边境地区,与中原的百姓似乎无甚关系,反倒激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激荡情怀。不过,有一场规模不算很大的边境战争,让人对盛世产生了怀疑,杜甫便是其中之一。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杜甫的这两句诗能够流传千年,是因为他以最朴素的语言描述了战事的残酷,在一向“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人们竟然希望生女儿。 只因为生下儿子长大成人就会被拉上战场,九死一生,徒留双亲承受苦楚。杜甫的《兵车行》描绘了一幅暗淡惨悴的战乱图景,如此惨烈的战争到底发生在哪里呢? 翻阅史书,正是杜甫在39岁那年经历的天宝战争,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非杨国忠莫属。杨国忠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的亲哥哥,在妹妹的帮衬下,唐玄宗封杨国忠为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这可不是个小官。 杨国忠没有军功却凭着裙带关系占据了兵部侍郎的位置,朝廷中难免有些非议,杨国忠可以不听,但不能无视。如何才能打消非议呢?最佳的办法是立下边功,因为唐玄宗最喜欢边功。 于是,杨国忠一门心思想着点个火,打个仗什么的。可巧,他的好兄弟,准确地说是好狗腿——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主动制造了一起争端,这场争端发生在今天云南一带的南诏国。 在隋朝的时候,云南一带就被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属于半独立的状态。后来,羌人带着高大的西北马南下定居,南诏开始大规模地饲养战马。 西北马体型高大威猛、耐力强、能负重,是战马中的佳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训练,南诏军队中的骑兵比例已经接近一半,战斗力非常强,佩戴重甲,使用长矛,攻守皆宜。 公元年,南诏皮逻阁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十年后,皮逻阁去世,他的儿子阁罗凤继位。这个时候,鲜于仲通在剑南节度使任上,张虔陀担任云南太守,这两人性情狡诈虚伪,气量狭小,抱着杨国忠的大腿狼狈为奸。 按照往年惯例,云南王一般和云南太守会经常来往走动,有次,阁罗凤带着妻子和孩子拜访张虔陀时,张虔陀设计玷污了阁罗凤的妻子,把阁罗凤逼到了墙角。 除此以外,张虔陀还多次向阁罗凤索取财物。时间久了,阁罗凤不堪其扰,拒绝了张虔陀的无理要求,不过,张虔陀不愿罢休,不给钱就向皇帝秘密告状,专说坏话。阁罗凤公仇私仇交织在一起,不仅包围了云南太守府,还把张虔陀直接杀了。 公元年,鲜于仲通率军直抵南诏,其中既有为张虔陀报仇的目的,也有给杨国忠立功的想法。阁罗凤也是个正直的人,不想把事情闹大,主动派使者过来赔罪,打算把掳掠的东西全部归还,这件事就这么了结。 鲜于仲通根本不理会阁罗凤的求和,直接打到南诏首都大和城。可惜他的水平有限,没打赢,六万将士命丧滇池之畔。鲜于仲通的行为更是彻底激怒了阁罗凤,使他率南诏归顺吐蕃,并刻碑记录下自己被逼、不得不反的心路历程。 鲜于仲通打了败仗,杨国忠很生气,再次从中原募兵进攻南诏。可是,南诏与中原很不同,天高地远,地形复杂,毒虫毒蛇横行,瘴气瘟疫更是一不小心就要人命,很多中原士兵没等上了战场,便感染瘟疫而亡,战斗力大打折扣。 大唐百姓自然不愿从军南征,杨国忠只好派人挨家挨户抓壮丁,直接带上枷送到军营,家中有壮年男子的都胆战心惊。其中有一位老人为了不去送死,“偷将大石捶折臂”,残着总比死了好,送亲人出征的哭声在城外都能听到。 这场战争持续了好几年,没有赢家,大唐死了很多士兵,南诏阵亡的也不少。这场战争彻底割裂了唐朝与南诏的关系,直到年,南诏才再次归顺于大唐。 至于鲜于仲通,杨国忠不仅为他遮掩了败绩,还将他推荐为京兆尹。在杨国忠面前,可是只有忠心不忠心这一条用人规则,至于才干,自然是往后排了,一个将大唐子民和南诏国民拖下战争苦海的人,竟然也混了个善始善终,鲜于仲通最终死在了公元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一年。 天宝战争刚打完,百姓以为这下总不会再被拉壮丁吧。没成想,安禄山起兵,横扫中原,更大的劫难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59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