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5/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s://m.39.net/pf/a_4781954.html

打卡福建:2.5亿年沧桑变迁,演绎冠豸山的前世今生!

冠豸山是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公园由冠豸山、赖源两大园区,冠豸山、竹安寨、云霄岩、小地、赖源五大景区组成。这里的自然景观具有山奇、水秀、谷幽、岩穴迷离之神秀,近看成崖侧成峰,山傍水立,水环山绕,群峰展布紧凑,雄伟壮观,自然布局匀称;高低峰峦连绵不绝岭、崖、涧、谷串成一线,集山水、岩、洞、泉、亭、寺、园及奇花名卉诸多神秀于一身,犹如一位不施粉黛的村姑,天生丽质,清纯可人。

冠豸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公园体现了壮年早期单斜式丹霞地貌、丹山碧水、高山溶洞等地质遗迹特征,保存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演替过程,是沉积岩石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气候学、地貌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

那么,冠豸山是如何形成的?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它经历了哪些波澜壮阔的地质运动?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坎坷身世呢?让我们打开地质演变的恢弘史诗,把目光定格在冠矛山地质演变的篇章,一起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吧!

在距今2.5亿年~2.03亿年的中生代初,即三叠纪,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该区开始陷落,成一个断陷盆地。在距今约2亿年前的中生代中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原有的古生代泥盆、石炭和二迭系海相沉积地层中出现大规模花岗岩岩浆侵入事件,形成了连城县西侧和冠豸山东侧广泛分布的燕山早期片麻状黑云母、白云母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

在距今1.45亿年~1亿年的下白垩纪或上白垩纪初,这里曾有过一次造山运动,形成一个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的长形山间断拗盆地。盆地四周的山地、丘陵,因流水侵蚀作用,泥砂被冲积于盆地之中,加上当时的气候较为干热,所以盆地中的沉积层呈紫红色。

在距今约万年的上白垩纪晚期,该区再次发生了一个北北东一南南西的山间断拗盆地,盆地四周形成较高大的山地,河流比降大,流速快,把砥石、粗砂冲至盆地中沉积,在盆地边缘的谷口地带形成洪积扇,在干热的气候下,这些粗大沉积物呈现紫红色,以后便逐渐成为赤石群紫红色砂岩层,构成冠豸山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

在距今万年~万年,这里发生了名为喜马拉雅运动的造山运动,连城盆地东缘发生北北东向断裂下陷作用,而在盆地西部则相对翘起,这时,连城盆地从一个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河流比降增大,水流下切强烈,泥砂被流水冲到盆地之外,且流水沿主要节理切入赤石群紫红色陈砂层中,开始形成丹霞地貌。而冠旁山紫红色陈砂岩层较为坚硬,很难风化、侵蚀,在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之后,较易风化、侵蚀的软岩区相对变低了,较坚硬的、较难侵蚀风化的岩区相对高起,形成较大规模的丹霞地貌。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较坚硬的岩石,仍在不断地遭受风化、剥蚀、侵蚀、崩塌,这使山体在缩小,高度在变低,直至今日,有不少地方已演变为残峰、低丘、台地,因之形成了如今冠豸山峰恋圆润、奇秀多姿的丹霞地貌。

如今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已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名录,相信很快就能正式加入世界地质公园这个大家庭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94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