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古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部,距县城40公里,汽车从公路转入古村还得走7公里弯弯绕绕的村道。这是一个有着年历史的客家人聚集地,是迄今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经典之作。如果说土楼是古堡,封闭而坚固,那么培田民居就是庄园,豪放而优雅。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是中国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雨后冬日的天空略显灰暗,雾气环绕着培田古村的上空,沿着石板小道走进村口,一座巍峨的石牌坊屹立道口,石牌楼上光绪皇帝御赐的“恩荣”二字,似乎在昭示着这座古村曾经“不论文官武将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律步行”的荣耀。据传是清光绪皇帝赐建给他的御前四品蓝翎侍卫吴拔祯的。它与村尾吴昌同得“圣旨”所立的“乐善好施”牌坊遥相呼应,显示着培田村文武竞秀、积善济人的辉煌历史。拾步从牌坊下而过,听着那架不辞辛劳的水车吱吱呀呀转动的声音,我们也就走进了一幅有声的墨色山水画中。 培田古村基业始于培田吴氏始祖吴八四,一个元代官场逃逸者。吴八四,原名吴拔仕,生于元代,早年在浙江为官。元顺帝在位期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那时的浙江闹春荒,饥民遍地,朝廷却不顾百姓死活,下令催逼要粮,上有催文、下不忍做,吴拔仕处于两难之中,加之他也早已厌倦了官场的市侩和险恶,便化名为吴八四逃离浙江,一路南下,最后在连城的培田停留了下来,从此这里便开始不断发展繁衍,成为闽西南迁客家人的一大发源地。 30余幢明清时建的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座庵庙组成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培田古村中规模最大的“九厅十八井”合院建筑,当首推继述堂。继述堂也称大夫第,规模宏大。它远不止九厅十八井,而是有18个厅堂24个天井72个房间,共占地平方米。继述堂前的广场当地人称外雨坪,坪中遗有一对石狮石鼓,两根纹龙旗杆。门前一副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从联中可以感受到建筑周边环境之美和主人对耕读文化的追求。门楼上的“三台拱瑞”的匾额,已经挂了整整多年。 培田古村是“文墨之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境界与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上进的伟大精神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村子里琳琅满目的楹联,除了书法铁划银钩非常耐看外,内容多是处世箴言极有品位。且看:“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定多安泰;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不是勉励后人要不畏饥寒勤耕苦读么?“世重博施轻财仗义;家承至德睦族敦亲”不是教育后人要乐善好施以和为贵么?“希贤希圣希天此等地位岂肯让他人做去;立言立功立德这般事业还须自平日修来”,不是规劝后人要见贤思齐、加强修养么?“积德润身如积玉,遗书教子胜遗金”,“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垄有田”不是告诫后人留下精神财富比留下物质财富更重要么?“欲高门第须行善;要好儿孙必读书”,不是在倡导一种行善积德、课子读书的风气么?这些联文,字字都体现了客家人的为人处事准则和精神追求。 村里的石板路悠长,石子早已被踩得滑溜溜的。不少村民在自家门口摆卖一些土特产,更有不少老人坐在板凳上闲聊,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城市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对这个村子并没有什么影响,当地人依然遵循着百年前的生活节奏。培田古村还居住着近户人家,也正是这些坚守在村子里的人民给古老的村子添加了灵动与生机,与古村的悠闲散漫古色古香相得益彰,这也正是培田古村落区别于其他旅游景区因为开发过度而失去原有气息的地方。在院落与院落之间进进出出,当地的人们微笑着点头致意。不知不觉已是中午,天空飘起了小雨,撑起伞依依不舍地走出村子,我们也就从这墨色画中走了出来。 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6623.html |